天河区生物学科教研活动在我校成功开展

发布单位:无来源    发布时间:2018-03-12  

 
2017年 11月17日下午,天河区初中生物学科在我校开展区教研活动,全区初二级生物教师观摩研讨了我校张慧老师承担的研讨课《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在张慧老师的努力下,在科组成员的积极配合下,该研讨课以全新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材处理方式,新颖的教学方法吸引着听课的老师和同学们,尤其是对习惯于传统教法的老师们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和思维冲击,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研讨作用,受到了区教研员和全体听课老师的好评。
张慧老师的《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研讨课,采用了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及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等教学模式。尝试利用翻转课堂的理念,通过学生在家自学、体验“米酒制作”,再将“米酒产品”到课堂上检测、提问、释疑解惑,达到落实知识的目的。并借“发酵现象”引伸到细菌、真菌在食品保存等内容,较好的完成各项学习目标,是一堂很有特色的研讨课。
 

特色一:翻转课堂让学生在探究中完成知识学习

开始上课就让学生展示自已在课外完成的“米酒产品”、小组讨论评价,并提出在制作米酒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这样处理,引入自然而且学生的存在感很强,对自己的问题充满求知欲,学习热情很高,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带着问题去释疑,这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下的自学和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果。

(学生观察讨论自制米酒)

 

特色二: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知迁移知识的能力
张慧老师在课前准备了不同条件下制作保存的米酒,让学生观察米酒的质量状况并讨论归纳出制作米酒的关键因素,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张老师的教学思路并未停留在这一层次上,而是用对前面米酒制作中失败的原因分析,引出“食品保存就是避免细菌真菌在食品上生长繁殖,同学们能不能给这些食品找到较好的保存方法”这一问题,借此让学生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原理去推导不同食品保存的方法,这样的处理使学生的能力培养被进一步推升到学会知识迁移的层面上,这无疑对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起到了较好的培养和训练。

(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条件下酿的米酒)
 
特色三:发挥了多媒体设备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在这堂课中,张慧老师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的多功能优势,准确及时地在PPT、实物投影、电子白板三者间交互切换,很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让课堂更加精彩纷呈。最有特色的是在细菌、真菌与食品的保存方法这一知识点上设计了让学生上台动手直接在电子白板上完成食品图像与保存方法的配对,这种新颖的互动式白板使用方式生动有趣,富有动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印象,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和课堂学习效率。这堂课不但让听课的学生和老师们目不暇接,还对在电子白板的交互技术在生物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学生在电子白板上完成交互活动)
 
特色四:独特的教材处理方式,更好地体现学生的能力培养。按原教材顺序,先讲发酵的原理和方法,再制作米酒,再细菌真菌利用等。张老师却让学生在家完成米酒制作,对发酵有了感性认识,上课时先完成“米酒产品”讨论分析,再从制作米酒的产物引入发酵现象,然后才从米酒的质量分析引入食物的保存等真菌和细菌的利用,整堂课都围绕着“发酵”来引导学生完成问题的思考与解答,真正培养和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生物基础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生物素养的培养。

发酵产生二氧化碳示范实验
 
此堂研讨课,将时间更多的交给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学”的任务,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较好地达成了课堂教学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也体现了张慧老师新颖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较高的生物素养、及驾御课堂的过硬基本功。虽然在教材处理上有些老师不认可,但这不正是值得研究讨论的地方吗?可以说,张老师这堂研讨课,是一堂成功的、有示范作用的生物教学公开课。

课后教师研讨
 
张慧老师在接到任务后,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研究教材、准备课件和实验,虚心求教,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完成此次研课,表现出青年老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进取的良好工作态度。在准备研讨课的过程中,科组全体老师能将此次区研讨课视为己任,主动配合,通力合作,在教案的制定、试讲等环节中提出大量宝贵意见,使整个研讨课更丰富、更有特色。这种为圆满完成工作任务而共同努力的态度,体现了科组上下一心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及强大的战斗力。